
在汉阳,有一条不为人知的古巷,它便是报国巷。这个名字为何如此特别呢?据汉阳的地方志记载,这条巷的名称源自于一座庵堂,蕴含了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。
报国巷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?这里埋藏着怎么样的传奇故事?如今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?今天,我们就一同探寻这条古巷的过去与现在。
报国巷坐落在鹦鹉大道与拦江路交汇口的西北方向,靠近汉阳的翠微街。它的总长不过200米,居住着约40户人家,却汇聚了超过800年的悠久历史。
据传,岳飞曾率军驻守汉阳时期,军容严整,军纪如铁,还在此地积极组织垦田与屯田,做了众多利国利民的善事,因而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尊敬。
然而,岳飞被冤屈而死的消息传来,百姓们悲愤填膺,纷纷出资为岳飞建造了一座庵堂。最终选址在岳飞曾经驻军的“兵藏阁”,也就是如今的冰糖角大约500米的高地上。庵堂用红砂石建筑而成,主体部分由三间房屋构成,总面积约200多平方米。
展开剩余71%在庵堂竣工之时,岳飞的冤屈尚未得到平反,秦桧依然权势熏天。为了避免庵堂被拆除,庵堂以供奉佛祖作为掩护,里面没有塑造岳飞的像,也没有挂上匾额,仅以“报国庵”作名,名义上是供奉佛像,实际上则是为纪念岳飞。
宋朝孝宗即位后,岳飞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,报国庵也随之扩建为岳飞堂,堂内供奉岳飞的雕像,并悬挂上岳飞生前亲笔书写的“精忠报国”四字匾额。从那时起,“岳飞堂”便一直沿用“报国庵”的名称。
有资料记载,当年岳飞进驻武汉时,岳家军曾在汉水中与金军激战,民众为帮助岳家军过江,纷纷扎起竹排相送,靠着百姓的支持,岳家军成功渡过了汉江。后来岳飞将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大字赠予民众,这四个字也成为了庵堂的标志,被后人珍视。
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汉阳的民众为了纪念岳飞,将庵堂东北方向的一条小巷也称为“报国庵”,以此激励大家团结奋勇抗敌。
1954年,一场特大洪水将报国庵淹没,水位甚至淹到了屋顶。次年,这里又兴建了厂房,报国庵实际上被宣告废弃。
1967年初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风暴的影响下,“报国庵”的街名被更改为唯物八村。到了1972年,这条巷道又恢复为报国巷。进入21世纪后,遗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个小土墩,作为报国庵的遗址纪念。2015年3月,随着大归元片区的整体拆迁,报国庵也随之被拆除。
关于报国庵,当地老人还提到一件有趣的事情,由于武汉方言的发音问题,“报国庵”常常被听作“霸王街”,但其实,这条街上的居民大多从事莲子的种植,因此他们会说“只砍莲子,不砍人”,以此回应错误的称谓。
在报国巷的历史中,还有一段与首义都督、民国总统黎元洪有关的“野史”。关于黎元洪的身世,流传着多种说法,包括“黄陂说”、“安徽说”和“汉阳说”。其中“汉阳说”提到“1864年,黎元洪出生在汉阳的报国巷”,至于真假,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尽情考证。
请继续关注我,我将持续为您寻找那些有趣且富有历史韵味的小巷名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